什么是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会有什么后果

通缩的宏观表现形式是物价、资产价格、有价证券等一系列价格在一定时期内趋于下降。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当CPI连续3个月环比下跌,就可以认定为有通缩迹象了。

什么是通缩?

在金融术语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相对的。通胀我们比较熟悉,简单说就是市场上货币变多了,相对来说商品有限,单位商品需要“消化”更多的货币,从而引发的通货膨胀。通缩则与此相反,货币供应量不足,物价趋于下行。而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货币的足量供应带来的温和性通胀。但咱们也经历过通缩。

什么引起的通缩?

一般来说,通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微观层面

1、投资于需求不足

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市场上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就会减少,这时就会造成供过于求,导致物价下跌,进而影响企业利润,使得市场整体陷入通缩。

2、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技术进步使得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最终使得商品价格下滑。此外,像政府对于一些行业放松准入,导致充分竞争,也会使得平均价格下降。

宏观层面

1、货币和财政政策

趋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直接导致通缩。比如央行降低货币供应量、信贷发放量、提高利率或准备金率、基建项目得不到财政批准等。

2、经济周期

万物皆有周期,经济也是一样。当经济到了顶峰,资产价格泡沫兴起,信贷和货币膨胀,商品供过于求时,最终等到泡沫破灭、信贷货币收缩时,就会引发周期性通缩。

此外,像汇率、市场预期等也都是通缩的影响因素之一,但非主要,因此就不再赘述。

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通缩的到底好不好?

量变则会引起质变,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了自然就不行了。温和的通缩其实是有利的,一方面能够挤掉资产泡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通缩期间平均利润的下滑也会倒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改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能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很好地推动去杠杆,当货币、资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利润等各方面增速均开始下滑时,经济各部门对于未来的杠杆预期自然就没那么强烈。

但恶性的通缩则会让市场“过度”。也就是长期的物价、资产价格下滑,导致市场需求萎靡,企业亏损被迫降薪裁员,经济增速下滑…而这些对于国家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这几年随着国内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调整,M2和GDP增速均有所下滑,民企生存难、暴雷事件频发,也给我们敲响了通缩的警钟。当然现在谈通缩似乎杞人忧天,但狂热的市场往往都会误判,无论怎样,勿加杠杆,减配风险资产是当下的投资之道。

谈到通货紧缩,咱必须要跟通货膨胀放在一起讲,这样有了对比,就更容易理解。举个简单的栗子:

假设市场上一共只有价值1000元的面包,而目前市场上的存量货币是2000元,那么,每个面包就能消化2元,即2元可以买一个面包;但是现在,银行关闭印钞机了,市场中的存量货币由于损耗、外流等因素变得越来越少,假设只剩下500元,那么,1000个面包只有500元可消化,即5毛钱就能买一个面包。这就是通货紧缩的基本原理。

那如果是通货膨胀的话,则意味着开动印钞机,存量货币增加了,变成了3000元,这样的话,每个面包就能卖到3块钱了。

但这只是简单的表象,其内在的逻辑很有意思。

在解释之前,我想说的是,什么引起了通货紧缩这个问题并不是非常准确,因为无论是通缩还是通胀,它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什么必然的起因之说。就像为什么女票会生气?没有为什么,因为挺久没生气了。通缩也是一样,因为通胀了挺久,各领域都投资过热,市场通缩的“欲望”就会加强,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市场自然就会爆发或者外部因素(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驱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我们称为经济周期。

刚刚用简单的例子解释了微观层面的货币,下面我就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来说宏观层面。

启动和关闭印钞机都是由政府决定的,那它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经济过热,个别领域或行业有太多的资金涌入,就像当前国内的楼市一样。政府要踩刹车,于是首先想到的则是提高借贷成本(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少开几台印钞机)。但问题在于,这刹车需要点刹,不能急刹,否则就会引发通缩。

但国内与国外不一样,国内的内生性需求太旺盛了,踩了刹车,它还是会自动加速,而国外的话,一不小心就刹死了。

在国内,房子就是刚性需求,结婚就必须买房!有泡沫也得买!可是在国外,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日本(据报道,有接近一半的日本单身青年表示不想结婚,甚至不想谈恋爱),日本政府求着你买房,求着你结婚,还给你补贴。如果把这些楼市调控措施放在日本,那么好了:你不是提高贷款利率吗?行啊,咱这个房不买了!开发商之所以依然以高资金成本去拿地,还是因为最终能卖个好价钱,现在日本年轻人不买了,开发商说:那咱这个楼也不盖了,本来利息就高,盖出来还卖不出去,亏死了!这样一来,卖方和买方的需求一下子都没了,房子自然就会跌价。人们一看,哇!房价开始跌了,那咱开始存钱买房吧!于是大家减少消费,持币坐等跌价。今年跌了,别急,再等等,说不定明年还会跌,反正又不急用。这样的话,越跌越不买,越不买就越跌,陷入通缩的死循环。

如果换成整个经济基本面,原理也是一样的。总的来说,通缩就是一个循环,即经济过热——政府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压制需求——需求减少,企业裁员,减少生产规模,创新的动力也没了——商品供应减少,人们失业,消费减少,存量货币也在减少——需求减少,商品销量和价格同时下跌,越跌越不买(除刚性需求外,如食品)——越不买越跌——消费和投资急速减少,经济下滑——政府赶紧有开动印钞机,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生产——经济过热。

看到没,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通胀与通缩都在其中,今天着重一下通缩而已。

有人会问了,通缩除了政府的外部因素外,还会有其他因素吗?当然有,像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内,尽管经济和军事力量腾飞带动了国内巨大的需求,但是到了冷战后期,由于苏联解体,之前造的飞机大炮核弹好像没啥用了,加上日本和欧洲也在崛起,许多日欧廉价产品涌入美国,造成美国本土的产品没有什么市场,人们不愿买高价的美国货,销量下跌,企业也没有什么生产动力,从而引发了短暂的、小幅度经济通缩,典型的例子就是那时的丰田汽车占领美国的汽车市场。

总之,通缩虽然会导致商品价格下降,购买力相对提高,但对于整个经济体依然有负面影响。因此,温和型通胀是许多都希望看到的。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