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头条的时候,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失业率:18.4%!年轻人失业率再创新高,出路在哪里?
当时只是以一个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视角去分析和建议,虽然只是针对年轻人,但是引起了很多中年人的共鸣。
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
因为,中年人的失业问题更严重。
《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刊文分析了官方公布的年轻人失业率又创新高这一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信心。

虽然我没有做过实际调查,但是根据实际体验和失业率计算方式来看,显然证实了这个问题。
失业率数字存在一定程度地修正,因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是基于两个前提,第一是城镇居民,第二是主动登记备案。打开天窗说亮话,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我们很难客观评估。
中年人失业,35岁以后失业,比年轻人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都是成千上万家庭的顶梁柱,一旦失业,将会面临进一步的债务危机、再就业难等困境,尤其是夫妻双双失业的家庭,这样对他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短期失业或许咬紧牙关挺一挺就可以过去,但是长期失业将对中年人造成致命的伤害和打击,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身体上。

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
一方面经济压力巨大,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进行应对,继而会引发房贷、车贷、网贷等等信用违约,对以后生活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会打击自我信心,年轻人失业是结构性问题,不存在就业年龄歧视等,但是中年人失业则会面临再就业的年龄歧视,如果没有长期不能再就业,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恐惧当中。
再者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年人失业问题不深挖不解决,很多家庭将面临夫妻矛盾甚至家庭瓦解,有一部分人甚至可能会铤而走险。
所以,我认为中年人失业现象更需要值得关注,必须开一副良方来解决。
官方不能回避,需要勇敢直面,需要正向引导,需要着手解决。
不是没有办法,中国经历过1997年的大规模下岗潮,那时候千千万万的家庭也是突然就从安逸无忧的状态直接被拉回了现实,但是也挺过来了。
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乐观积极去面对和自谋生路。大不了去摆摊,而不是现在的摆烂。
摆烂是一种很消极的态度,这种心态不可取,亦不可跟风。
彼时,各行各业都还有机会,只要有一点启动资金,再加上一些勤奋和努力,便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成为东山再起的开始。
眼下各行各业已经高度成熟、饱和、互联网化、数字化,中年人要想再重整旗鼓或许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技能加思维双双落伍的情况下,只能等待被淘汰的命运。
但请你一定不要躺平、摆烂、坐以待毙。
道一声加油,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