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特斯拉事件引发的思考
(一)凸显政府监管部门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高度重视
一是近期特斯拉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等问题频发,安全隐患极大。据统计,从2020年下半年起,媒体报道的车辆“异常加速”事件就超过10起。事实上,在五部门约谈之前,特斯拉刚刚在中国和美国召回17.1万辆,是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特斯拉CEO马斯克坦言:“特斯拉目前处于爬坡量产阶段,因此很难保证所有细节都不出问题”。二是考虑到特斯拉未来在中国的市场体量,提前加以警示。目前,中国已成为特斯拉除美国外的第二大市场,2020年国产Model 3总销量达13.74万辆。随着特斯拉保有量的不断提高,一旦产品质量成问题,势必会成为公共安全隐患。同时,也将波及电动汽车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二)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监管部门给特斯拉主要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二是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敢于承担责任,不可胡乱甩锅。不难看出,政府通过强化监管职责,将安全监管由原来事故管理为主前移到安全风险防控环节,促使企业主动强化安全管理,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调企业需从研发设计源头开始反复测试论证和严格控制,建立安全质控常态化、规范化长效机制。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给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时期的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释放出明确信号:安全是电动汽车开发和应用的底线。汽车生产企业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强化主动预防、源头控险,把自己置于政府和社会的监管之下。
(三)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引导公众理性消费
近年来,特斯拉引以为傲的“自动驾驶技术”问题频发。面对消费者的投诉,特斯拉多次推脱责任,回应事故是驾驶员误操作所致。事实上,特斯拉对外宣传的完全自动驾驶只是辅助驾驶。此外,当前许多以完全自动驾驶技术、超长续航能力、瞬间加速等为卖点的电动汽车,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加上企业有意宣传引导,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过分相信宣传而在实际使用时导致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后,监管部门除尽快展开调查外,还必须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正面回应社会关切,确保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的真实性能,进行理性消费。
二、我国电动汽车安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锂电池安全仍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瓶颈
特斯拉发生多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电池起火,可见大多数车企使用的锂电池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比亚迪、北汽等都发生过多起起火事件。据统计,在2020年上半年的20余起起火事故中,充电中起火的有7起,行驶中起火的有6起。并且,在对电动汽车的投诉中,排名前三的问题均与锂电池质量有关,包括电池故障、充电故障以及续航能力不准确等。锂电池安全存在故障,除了与自身易燃易爆特性有关外,部分车企过度追求高电池密度和长时间续航指标也是重要诱因,这就导致电池生产商在研发时采用了一些极端措施。比如,为了降低电池重量而减小薄膜的厚度、为简化电池结构取消了电池间的缓冲泡棉等,这些都是电动汽车重要的安全隐患。
(二)电动汽车质量标准及控制体系与传统车企存在差距
与大众、通用等拥有百年技术沉淀的传统车企不同,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业务更倚重创新,而在传统的零部件质量认可、供应商质量控制以及整车质量认可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质量管理、标准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比如:传统车企基本都有自己的“材料部门”,负责选择和验证性价比更高的材料,但新造车企业几乎没有,其更注重软件的研发和打磨。此外,特斯拉等新势力汽车更崇尚互联网的“迭代开发”概念,但过快的产品迭代速度很难保证充足的研究、开发、验证周期。特斯拉前质量副总裁曾坦言,“特斯拉的开发和测试异常迅速,原因在于特斯拉会在短期内想方设法修改零部件以躲避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审查”。
(三)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一是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制造企业、电动汽车制造企业以及充电运营企业之间数据不共享、信息不畅,事故发生后,监管部门难以获取车辆状态的有效信息,直接影响了对故障原因的准确判断。二是“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监管盲区。在无国家标准出台、未经权威部门检验的情况下,特斯拉将“自动驾驶”技术投入市场,并接连发生恶性交通事故。三是汽车三包新规仍有“空白”。2020年4月最新版《汽车三包规定》对于特斯拉最近出现的问题覆盖范围非常有限,比如,车辆远程升级、异常加速以及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的起火问题,都需要更严格细致的条款进行管控。
(四)经济利益驱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忧
当前,我国电动汽车产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在财政补贴等一系列强政策激励下,部分企业为尽快拿到补贴开始降低生产标准,短期内迅速推出众多车型,甚至部分电动汽车车型是燃油汽车的改造版,并盲目扩大产能。不少企业的电池技术和制造工艺明显不足,也未建立内部电池安全测试标准和电池安全测试能力,导致生产出来的电池质量不过关,存在引发车辆安全事故的风险。比如,我国2016年前后上市的车辆因电池质量原因被召回的比例非常高。
三、发展建议
(一)依靠核心技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高比能量电池是全球趋势,在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如何保证其安全性,需要准确把握“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短期内可以通过优化多种技术来提高,比如引导电池企业开发更高安全性隔膜,使用阻燃型电解液降低发热量、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和热蔓延抑制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等。但从长期看,仍需不断加强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以保障安全,比如着力强化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的研发储备和产业化发展。另外,企业在研发阶段需预留足够的时间和周期进行产品试验验证,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能量密度的新材料、新配方使用,持续提高安全性能。
(二)生产企业需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一是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技术保安全,努力开发先进适用的电动汽车产品;加强供应商管理,严格把控零部件质量,并对零部件质量问题负责;严格车辆出厂检测,确保生产一致性和整车质量安全。二是提高售后服务能力。信守产品质保承诺,建立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售后服务网络,做好电动汽车定期安全检查和保养等工作。三是严格执行《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国家强制性标准,通过标准化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安全认证工作打好基础。
(三)用包容审慎的态度加强电动汽车安全监管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监管部门必须平衡严格监管与鼓励创新的关系,实现科学监管。一是基于安全事故专项调查结论,提出可供全行业吸取教训的技术建议,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二是加强电动汽车制造和测试环节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检测和鉴定,要制定明确的规范和行业标准,防止虚假宣传,引导公众理性消费。三是建立健全各级电动汽车在线安全监控系统,并通过与销售补贴和建设补贴挂钩等方式,激励整车厂、电池企业、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将与安全相关的数据上传至该系统。四是完善电动汽车召回、三包等各项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惩罚力度。
(四)优化创新电动汽车安全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是保持补贴政策的技术条件适当稳定。电动汽车准入和补贴等指标的设定要符合技术发展规律,不宜频繁变更,如果变动,应给企业至少两年的时间进行开发、设计、验证新产品。二是动态调整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倾向。改变单纯补贴整车企业的方式,将补贴重点向锂电材料、制造工艺、成组技术及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倾斜。三是加强与保险业合作。尽快出台电动汽车专属保险,特别是车用动力电池专属保险,建立电池事故率与电动汽车保险费率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控和事故预防作用。
简单明了,直接说结果:我认为炒股炒的就是预期,如果新能源汽车现在技术已经成熟,那么股价将不会出现前期的大涨,反之出现大涨,那么就是主力非常看好,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现在汽车类板块还没有调整到位,等调整完成,那么将会一飞冲天!把握历史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