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23财年第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营收2055.6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在4-6月的季度中,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长时间大幅停止。作为本季度首家披露财报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阿里交出的成绩单并不惊艳,但也给市场注入了信心。财报发布后,阿里巴巴美股盘前上涨近7%。

今年4月和5月,由于不可抗力,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内的中国各地供应链和物流中断。
这样的情况对整个电商行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对行业的整体增长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好在从5月底开始,国内很多地方的运力已经正常化,开始看到市场回暖的信号。
回到财报,相比去年同期2057.4亿元的营收,依然略有下降——当季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19%,从308.47亿元降至249.4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利润下降超过53%,从428.35亿下降到202.98亿。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财年,中国的年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0亿。10亿年活跃消费者,这意味着阿里已经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活跃消费者。
在2020财年致股东的信中,张勇指出,阿里巴巴2024财年的目标是“服务中国10亿消费者,在阿里平台实现10万亿人民币的消费规模,并以此为基础全面走向世界。”
显然,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完成了。
除了10亿这个数字,阿里平台的消费群体也有很强的购买力。
财报显示,在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12个月中,每年有超过1.23亿消费者在淘宝和天猫上的消费超过1万元,年活跃率约为98%。
但由于用户已经达到峰值,用户的增长显然不会很大,所以在本季度的财报中,阿里并没有披露用户数据。从最近两个季度开始,阿里不再强调用户的增长,而是更加强调消费体验,将方向转向大单用户的钱包份额。

阿里的核心业务仍然是淘宝、天猫等零售业务,加上盒马、天猫超市等直营行业的收入。这整个部门占本季度收入的67%,也与2022财年相同。
除了稳定基础业务,阿里生态还在满足消费者更多样化的需求,如二手交易平台闲鱼、30分钟超市盒马、更便宜的网购平台淘特、社区团购平台淘菜菜等。
阿里试图让公司以矩阵的形式实现多元化增长。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淘特和淘彩彩。
在阿里现有的电商业务中,淘宝和天猫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而作为“后起之秀”的一淘和淘菜菜,由于针对的用户群体不同,仍有增长空间。自这两项业务问世以来,阿里对其投入巨大。
淘和淘菜菜采用的是“货源直供模式”,这是一种直接链接厂商、商家和消费者的媒介。缩短了供应链,降低了成本之后,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淘和淘菜菜主打的高性价比产品瞄准的是下沉市场。
客观来说,阿里在深入下沉市场后,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据悉,2022财年,超过70%的新增消费者来自欠发达地区;本季度,淘宝、一淘上“货源直供模式”产品的支付GMV同比增长超40%,一淘菜菜的GMV同比增长超200%。

本季度,阿里在本地生活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以前我只在餐厅门口见过外卖小哥。现在,随时都能看到外卖小哥穿梭于各个超市百货”。
在即时零售爆发式发展的这两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外卖当快递”。阿里也抓住了这个风口,让原本的“送餐”变成了饿了么的“万物配送”。
今年4月,饿了么推出了“当季特需”频道,确保生鲜杂货、药品、婴儿护理等生活必需品在上海的配送。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饿了么发出了250万份药品,非餐饮订单金额远超餐饮订单。6月,GMV饿了么也获得了正增长。
从财报来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包括饿了么和去哪儿、高德、飞猪在内的本地生活服务总收入为106.32亿元,订单总额同比下降5%。全行GMV同比下降,但6月全行GMV出现正增长。
此外,阿里也在不断尝试接触供应链、物流网络、即时配送、同城快递。可以肯定的是,阿里巴巴已经逐步建立了更丰富的消费矩阵,全方位实现收益最大化。
全球化,清晰的云计算战略
早在2019年,张勇接任阿里董事长时,就定下了阿里的三大战略——“内需、全球化、云计算”。在最近的股东信中,三大战略已经改为“消费、云计算和全球化”。
在张勇的电话会议上,三大战略被总结为“两纵一横”,两纵是消费和云计算。前者代表了目前最重要的增长动力,而后者代表了第二条增长曲线。横向代表全球化。
首先,“全球化”,自2014年提出“全球化”战略以来,近十年没有动摇过。
想要海外电商有所提升,物流网络的建设绝对是关键的一环。
截至6月季度,菜鸟运营的海外配送中心总数已增至10个。此外,正在加速全面实现韩国跨境3天。今后,如果韩国消费者在全球速卖通购物,他们将享受与国内消费者一样的网购老龄化体验。
而云计算则承担了全球化战略的任务。张勇在致股东的信中强调,“我们的全球化方向非常明确,我们致力于探索消费的全球化和云计算的全球化。”
在这份财报中,云服务业务达到了10%的增速,是所有板块中同比增速最高的。
今年5月26日,阿里发布的财报显示,阿里云成立13年来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去年亏损22.51亿元,今年盈利11.46亿元。是国内唯一实现盈亏平衡的云服务商。
截至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8个地区运营85个可用区域。根据年度报告,202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是现在的3倍。
尽管市场并不乐观,但它仍然保持了良好的业绩,并获得了227.39亿元的利润。经过这次财报,可以看出阿里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在线的。
如果顺利的话,用不了多久阿里就会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到时候,市场对阿里的态度可能就像张勇说的那样:我们对未来的长期增长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