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计算企业不景气之际,腾讯2022Q2财报再次给了行业致命一击:
2022Q2季度,腾讯云企业服务收入出现同比负增长。
期待阿里Q2财报,大同小异:云计算收入增速降至10%,创历史新低;营业利润率再次由正转负。
云计算一直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企业的“第二条增长曲线”。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云计算行业是否被误判?

我不这么认为。
在国内云厂商哀鸿遍野之际,国外云厂商AWS、微软云、谷歌云却在稳步快速增长:同期营收增速高达33%、20%、36%。
要知道,2021年之前,亚马逊的营收增速是阿里云面前的“小弟”;即使是当时占比不高的腾讯云,增速也和亚马逊一样。
但从2021年开始,高增长的阿里云、腾讯云开始一路下滑,到了现在的阶段。
国内云计算行业怎么了?
客户结构变化后,他们还能去哪里挖金子?
“增长放缓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宏观经济活动放缓、主要互联网客户收入下降以及中国互联网客户需求疲软。”
在2022Q2电话会议上,阿里高管解释了收入增长不佳的原因。
事实上,不仅是阿里云,国内很多云厂商都有很大的收入权重来自互联网企业云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阿里云占互联网行业客户收入的48%。
根据腾讯2022Q1电话会议:云业务收入50%来自其他互联网公司,40%来自金融、制造等传统企业和政府部门。
这样的客户结构,在互联网行业的景气周期里,当然是顺风顺水。
然而,2020年之后,一方面,互联网本身的增长红利见顶。另一方面,监管趋严,在线教育、游戏等云用户量大的领域或多或少受到了牵制。
这样一来,云厂商的增长自然同时受到影响。
看到这种情况,很多投资者难免会有芥蒂。比如有人评论说腾讯云是要借助企业微信、腾讯大会等PaaS、SaaS层的优势走差异化路线,说指望它带动腾讯重新增长是不现实的。
但是,腾讯自己显然不这么认为。在两个月前的腾讯智慧能源大会上,相关高管表示:“企业微信、腾讯大会等产品是我们进入能源领域非常好的起点。”

在去年的阿里云峰会上,其高管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阿里云已经做好了全面服务政府和企业(政府、电信、金融、能源、制造等行业)的准备。”
换句话说,云厂商已经把对新增长空间的期待转向了能源行业。
不难理解,上一阶段云行业的高增长来自于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增长和对云的双击需求,而现在最繁荣的赛道是能源行业。
以新能源为例。电动汽车终端龙头特斯拉在美联储整个放水周期中,增长率超过100%,股价从疫情开始到最高点上涨近17倍。
新能源的发电端——风电、光伏、氢能,输电端——电网、UHV、储能也在经历一个高景气周期。
以储能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4月份市场触及低点以来,近30只储能概念股的股价在过去3个月里上涨了一倍以上。
那么,云厂商在这方面的落地情况如何呢?
“过去,启动和停止抽油机至少需要40分钟。现在,只需轻点鼠标,几秒钟就能完成。”这是相关媒体写的大庆油田某采油厂的数字描述。
也是能源领域数字化的一个缩影——已经帮助了能源企业,解决了中下游的开采加工问题。
效率的提高是受欢迎的,但云计算供应商和能源公司实际上都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
资料显示,“冯光存储”的典型企业:天能重工、隆基绿色能源、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基本没有关系;
相比互联网行业的Aauto Quicker、斗鱼、虎牙,带宽成本占营收近10%。
换句话说,能源行业并不只是需要云计算服务,或者无法像互联网行业一样支撑阿里云的高增长率。
对于能源行业来说,上游的勘探开发是一旦解决就能盈利的数字化核心需求。这也符合国内企业上云的普遍需求——帮助快速扩张,实现业绩增长。
要实现这个目标,云厂商需要从IaaS到PaaS/SaaS的一站式服务,尤其是“PaaS+SaaS”的服务能力。
然而,云计算目前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技术很难实现。

Gartner数据显示,到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PaaS+SaaS占比仅为35%,IaaS占比63.6%。
当然,国内云计算巨头也深知这一痛点。2021年后,他们都开始调整组织架构——“销售派”让位于“技术派”。
但是,技术积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技术支持能够极大匹配需求之前,可能很难改变能源行业对云需求空间有限的局面。
相比之下,处于云高速渗透期,对云有很大需求的国企、金融等行业,似乎更符合当前云计算的成长进度。
以天翼云为例。到2021年底,将帮助建设20个以上省级政务云平台、300个以上地市级政务云平台、1000个以上智慧城市项目。
体现在数据上,2018-2021年,IaaS业务市场份额连续四年稳步增长。
但这一块注定是国家队的主场——国资背景的联通云、移动云、天翼云。云计算巨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原因很直观。政府、企业、金融都是基于特殊的行业背景。“上云”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安全性,对云服务提供商的资质要求非常严格。
导致下游需求端接力加速释放,确定性不强。
数据上也有反馈。对于阿里云来说,在2022Q1-Q2,来自非互联网客户的营收占比从52%上升到53%,但其营收的绝对值有所下降——从98.6亿下降到93.7亿。
扩大客户数量成了瓶颈。让现有的“忠实客户”多付钱是否可行?
众所周知,IaaS层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为了留住客户,厂商需要在价格上妥协。国内目前价格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利润空间。
基于此,PaaS/SaaS在IaaS基础上的差异化技术服务,是为盈利腾出空间的常规操作——IaaS的毛利率是10-15%,PaaS是50%,SaaS是70%。
但在PaaS层面有了Docker、K8S等容器技术的支持,现在PaaS/SaaS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IaaS,“捆绑服务”的逻辑崩塌了。
分离后,IaaS在市场选择中趋于独立存在。至此,决定IaaS厂商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因素再次回归价格。
对于阿里云来说,在深化PaaS和SaaS服务之前,IaaS涨价可能并不容易。

那么,在技术尚未见效的现阶段,如果能在“节流”方面下点功夫,或许也能为性能的提升做点贡献。
国内利润空间较弱,出海路途遥远。
可以看到,海外云服务商中,亚马逊和微软的利润率长期保持在30%以上;谷歌近年来的大量投资导致了负利润,但正在逐步改善。
但相反,作为国内云计算优秀学生的阿里云,却常年在线上线下都难以盈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国内外的成本结构不同。众所周知,IDC成本(带宽成本+机架成本)是云服务的主要支出之一。
比如云厂商就像火电厂,IDC就是发电需要的煤。
从数据上看,国内云厂商都是打工仔,每年都要向运营商支付巨额带宽使用费。以金山云为例,其IDC成本占比60%+。
但海外云厂商是老大,IDC成本负担远不如国内。
不难理解。毕竟国内云厂商不能参与“挖煤”,但海外云厂商可以自建网络。
比如谷歌从2010年开始自建海底电缆,其2016年推出的“更快”甚至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快的海底电缆。
这样Google既可以用自己的网络,又可以当老大,通过向被服务的企业收取数据传输费来吸收一部分IDC成本。
除了成本结构,产品形态结构,国内和国外也相差甚远。
根据云资源的共享程度,云计算服务可以分为三类:公有云、混合云和私有云。简单理解相当于群租、合租、整租:
群租:与其他私密性和安全性差的“租客”共享资源;共享一个独立的“房间”,有价值的、私密的东西都能得到保护;“整租”最有利于隐私和独立。
数据显示,2019年之前,国内云市场以私有云为主。目前公有云业务有所好转,但私有云仍占43%;相比之下,美国以公有云为主,占比接近70%。
对于云厂商来说,客户很难青睐私有云。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客户建立一个独立的“房间”,不仅要做“设计师”——个性化服务,还要做“施工队”——总集成商。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无法通过标准化实现规模效益。
以金山云为例,随着其私有云业务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发服务成本”迅速增加。
导致公司整体经营效益受到拖累——金山云的毛利率在2020年后逐渐下降。
整体来看,云厂商目前国内的成本结构和产品结构很难“砍掉”。云厂商突破盈利的共同选择是出海。
例如,阿里在2022财年提到,我们的海外市场年购买用户超过3亿…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国内云厂商也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2020年4月,阿里宣布三年内再投资2000亿,服务器数量从100万扩大到300万。同年5月,腾讯云宣布5年内投资5000亿参与“新基础设施”的布局。
换句话说,云厂商在公有云接受度更高的海外扩张;在加强基础R&D投资的同时,我们将通过差异化服务寻求更高的定价权。
但就海外拓展而言,阿里云、腾讯云国内节点2000+以上,海外节点只有500+和800+分支,布局较弱,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值得注意的是,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非常高。
谷歌技术基础设施高级副总裁Urz Hols曾说过:单个谷歌云计算区域的成本是3-6亿美元,其次是维护成本、水电和硬件升级。
但这是行业内部问题,难度大但可控,更大的海外扩张风险不确定。
在海外市场,不仅有亚马逊、微软等地方豪强的竞争,还有诸多监管风险。阿里云去年丢掉抖音的订单,就是一个缩影——一纸监管合规指令。阿里云每年8亿的订单都在亚马逊云手里。
但大的资本支出,除了基础设施本身的烧钱,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折旧费用也会在短期内侵蚀云厂商的利润。
这样一来,利润率低、盈利难的问题短期内对目前的国内云厂商来说是难以解决的。
总结
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增速下滑,既是自身困境的呈现,也是现阶段国内云计算行业的缩影。
最大客户互联网公司需求疲软,是国内云厂商失速的直接原因。但短期内很难找到新的掘金方式,技术投入也很难取得短期效果,这让云厂商陷入了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的困境。
面对下行的宏观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国内云厂商想要“鲤鱼跃龙门”,不可能一蹴而就。此时此刻,或许只有收起你的锋芒,找到正确的路线养精蓄锐,才能等到爆发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