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跳回此刻,如果每一个人都在网络安全上不警醒,网络黑洞只会像个雪球,越滚越大。
一、网络安全案例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
李彦宏的这段话曾引起了国人的非常不满,网友们纷纷评论:不是自己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而是这些APP流氓式地夺取用户个人信息,而根本没有给用户选择的权力。事件虽已过去很久,但是,互联网窃取用户隐私的行为仍然愈演愈烈,手机 APP 毫无节制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实时定位、技术将人们的线下行踪暴露无遗,酒店、航空公司、外卖公司、快递公司、互联网公司都相继频繁地爆发出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据央视新闻调查发现,只要花几百元就能查出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财产状况、支付宝账号、定位、打车记录、开房记录等一系列个人信息。面对这些威胁,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增强,个人信息隐私观念强化。另一方面,人们又在社交媒体上兴致盎然地分享个人生活,定位打卡、情感生活、旅游活动、社交活动、心情感悟、生活经历等一股脑地抛在朋友圈,传统的个人活动隐私观念开始弱化。传统的观念认为隐私仅存在于私人空间,而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空间隐私观念开始变迁。
最近,我们在使用手机APP时大概能充分感受到自己在被大数据“监听”,你刚和朋友谈论想健身,怎样选择健身房的话题,随后就会在中午点外卖时发现外卖首推的第一家是健身餐,想刷一会视频,很快就会有“小白如何选择健身房”、“健身房保姆级避雷”等视频映入眼帘。显而易见,此时的你,已经被互联网成功捕捉并监听。可能你心里咯噔一下,但是大脑中“倒也方便,无所谓”又平息了你的紧张,但是,如果你不幸陷入杀猪盘式的电信诈骗,警察蜀黍都很难帮你找回丢失的钱财。
图1 部分空间隐私事件
近几年,关于个人隐私侵权盗窃的案件数不胜数(图1),电话监听、浏览器监视、手机及公共场所摄像头偷拍等,让每一位互联网用户都忧心忡忡。那么,偷盗来的信息都被用在何处了呢?
图2 个人信息数据被贩卖后的去向图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2016年被贩卖的个人信息大部分被转卖,而到了2017年后,诈骗营销和盗窃成为了不法分子的首要目的。随着近几年电信诈骗的不断增多,国家为了追捕与防御电信诈骗不法分子采取了多种手段,例如2017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加强对各省市网警的成立等,可以看出,我们的互联网隐私保护系统及法律在逐步完善。
当然,防止隐私泄露的第一步就是自身防护,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隐私呢?
二、如何保护?
1.下载安装APP使用正规渠道
下载APP时尽量不要从浏览器下载,最好使用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在登录APP时要注意是否有“同意打开摄像头、语音设备”等选项,可选择不同意,如有具体用途时再设置同意即可。
2.网络购物谨防钓鱼网站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录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以及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3.妥善处理快递单号、车票、购物小票等
快递单号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对于已经废弃地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4.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求填写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详细到小学)、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甚至身份证号。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的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5.不在交友软件中透露个人真实信息
当你通过微博、QQ、各种交友软件和陌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透露了自身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等信息,这些信息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网上伪装身份实施的诈骗,都是利用了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如何让我们在交友的同时又不必担心信息泄露,蝙蝠加密聊天可以做到,这款APP采用了RSA, ECDHE, AES256_CBC, SHA256, SHA1等加密算法,有效保障用户的IP通道安全。

使用公私密钥,
1. 用户生成 ECDHE 公私钥,保存在本地。
2.将公钥发送到服务器,私钥保存在本地。
3.用户登录,获取所有好友信息的更新,包含每个好友的公钥。
4. 发送消息,和接收消息时均采用自己的私钥+对方的公钥生成 ShareKey。
5. 使用 ShareKey 生成 AES256 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

所以选择一款具有加密保障的APP也可以直接帮你过滤掉违法分子的不当行为。
6.平台分享生活谨慎透露数字类信息
很多人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有些家长会在朋友圈晒孩子的照片,时不时出现孩子的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有些人喜欢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马赛克,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晒照片时,一定要谨慎,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尽量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
7.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8.谨慎登录免费WIFI
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是,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所以在登录支付软件进行支付时,尽量切换成流量支付。
三、隐私安全的未来
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兴盛与多种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隐私观念其实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且隐私保护得核心从隐转变为私,人们更加追求对个人隐私的自主控制权。
在以往,人们通过遮蔽与掩盖就可以实现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互联网时代新媒介技术的侵入,使得隐私无处可藏,传统以隐为核心的隐私保护模式被打破。互联网时代新媒介技术对隐私的侵犯是随时的、自动的,以往事后的消极的隐私保护模式也无法实现对隐私的保护。因此以隐为核心的隐私保护观念逐渐向以私为核心的隐私保护观念进化,人们通过对私人信息的自主控制、自我抉择来实现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互联网公司媒介技术的进化,也为人们实现隐私的自我抉择、自我控制提供了保障。
那么,回到最初,我们的个人隐私终将会沦为大数据中的一部分数字吗?
会,但是比较遥远,如果法律、互联网公司等不法分子逐步在隐私中抓取不到利益,那么你的隐私将还是你的隐私,如果相反,那就尽量谨慎小心,保护好你自己。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时代新媒介技术对隐私观念的影响》湖南大学 胡盼盼
2.《信任与风险感知:社交网络隐私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张学波; 李铂